close

昨晚,去看了「海角七號」,以台灣媒體一窩瘋鋪天蓋地的速度,加上網路查詢字的積極程度,應該今天大家都知道了。但我想講的,是那個電影背後對於夢想的堅持。




對我來說比較特別的是,這次是由我老爸推薦的。(莫名其妙寄了一封那種MASS MAIL來,還講「電影」)這可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。連過去那篇文章一看,馬上先皺眉頭。因為第一句話說這位導演「小魏」是個基督徒主內弟兄。
請不要先K我石頭,不是身為基督徒或是「榮神溢人」有什麼不好(這是每個人都該做的)。而是我們上過太多次的當,每次以這種立場出發,好像就是一個同情票,失去了客觀的立場。某某人是個弟兄,所以選立委我們就該投他,賣的產品就是一定誠信,身家就一定清白無欺云云如此這般。我們都只是蒙恩的罪人罷了。這種偏見的眼鏡,可以套用在所有的種族議題上,也同理可證。

國片的迷思正是如此。不要為了支持國片而去看電影,要因為支持「好片」而去看。(例子:同樣用為了支持國片的角度去看「不能說的秘密」和「功夫灌籃」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)

回歸正題。我坐在看完了一個應該是屬於「想變成日本偶像劇的台灣青春芭樂片」等級的(不期待不放心)電影,是深深的受到了感動。原因有三:

一、台灣最鄉土的地方可以找的到最深刻的故事。恆春的衝突(傳統與搖滾)、對比(小鎮與星級飯店),和拼貼(沙灘與舞台),正是這樣的背景。
二、最平凡的子弟,在最平凡的角色裡可以綻放出最鮮豔的光芒(彈月琴的茂伯、糯米糰的主唱演SALES、十歲小妹演的KEYBOARD手)。
三、說故事,而且說的好的人,才是真正的贏家。魏導演就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。看他的分鏡、故事線、演員的搓和和劇情架構,都證明了這一點。




『ㄧ個好故事可以幫助你打動人心,影響人們對事情的詮釋,唯有對某人產生某種意義後,事實才會產生影響力。』
故事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影響力工具,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溝通技巧。具體的事實、數據與個案無法讓人心悅誠服;而說一個故事卻能夠說服人們,並且得到激勵與啟發...(安奈特.西蒙斯(Annette Simmons)說故事的力量,臉譜出版)

這部電影有許多小缺點(動畫太假、劇情結尾一廂情願、演員太「努力」的鑿痕),但是看完了那一刻,是願意給Standing ovation(起立致敬)的。尤其是那六封情書娓娓道來,和配合南台灣恆春的每一個景色,這樣的感動的確是餘音繞樑。

回家哼哼唱唱他的音樂的同時,便做了一個更深度的檢視和追蹤,想要聽聽、看看導演的心路歷程。

在網路上看到這一部片子(以及背後)的更深的內涵。我的一點批判(在心裡),便在瞬間成為最落井下石的諷刺。


好消息的「真情部落格」問的真正的深入。


原來,「海角七號」只是個幌子啊。

或者,更明確的說,這只是個跳板吧。這一切,都是要為了實現另一個夢想,一個拍不成的「賽德克巴萊」。




「賽德克巴萊的運作是一場長程的接力賽,每一棒都有他的使命,一棒接過一棒,看他們賣力奔跑的體態多麼優美……唯獨我必須跑完全程。我邊跑邊等待著下一棒的出現...」他說。

「因此在賽德克巴萊之前,我想要先運作一部低成本電影,完全商業傾向的熱鬧類型,仿照賽德克巴萊被質疑的點。(台灣與日本的愛與恨)在題材上:主角採用數名沒什麼名氣的非職業演員、配角採用日本國際卡司、本土熱血、小人物的反擊、熱鬧又帶著一點歷史的哀愁……同時也許有另一項選擇的機會…」(這就是「海角七號」!)

「我有了心理準備…賽德克巴萊的完成,是一條長遠的路。想想莫那魯道發動霧社事件的時間是在忍受屈辱的二十年後…二十年吶,想想也就釋懷了。」他這樣的為自己做了個結論。



蘭迪鮑許在他的「最後的演講:全力實現兒時的夢想」中說的一段話,我想用在這裡正是剛剛好。

『磚牆存在的目的,不是要把我們排除在外,而是要給我們機會去證明自己多們想要一件東西。』(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: they let us to prove hhow badly we want things.)



有為者亦若是,阿們一百次。 阿阿阿阿啊阿啊~們們們(這個梗你必須去看電影才瞭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ay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